关于蛋挞的前世与今生~
来源: | 作者:恒匠 | 发布时间 :1164天前 | 1149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
如果人生注定苦短,

那么吃点甜品甜一甜吧!


对辽!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蛋挞 (厉害角色!)


Egg custart tart(国际名字)

dàntà(标准普通话)

【小科普:西式馅饼中馅料外露为‘tart'',饼皮密封为'pie'】

据说蛋挞是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至爱。他在 2008 年返港进行签书会,在报章访问时说,出书成为他到香港吃蛋挞的理由。


What?! wait a minitue!??


蛋挞不是西方的产物吗?为何港督还要为了吃上蛋挞借口出书不惜千里迢迢、漂洋渡海来到香港呢?


听我娓娓道来(一部奶冻升级史):


早在中世纪(公元5世纪—公元15世纪)时,英国人已利用奶品、糖、蛋及不同香料,制作类似蛋挞的食品(有点像以奶、糖、蛋混合成的奶冻,但是并没有包裹着的外皮)。1399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的一次宴会便有食用蛋挞的记载。(真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啊,英国人肯定没想到600多年之后自己的发明会在东方“崛起”。)


1920年代的广州,各大百货公司竞争激烈,百货公司的厨师每周都会以“星期美点”作招徕。1927年,真光酒楼率先推出蛋挞,大受欢迎,引来其他酒楼茶室效彷。不过这个时候的蛋挞是经过改良的——粵式蛋挞。广东人给蛋挞穿上了一层衣服——麦酥,不过因为做麦酥皮要用鲜牛油,价钱很贵,所以当时面包师傅就用猪油来代替,在加上最简单和很便宜的蛋浆,做成一个个热腾腾的蛋挞。(所以我们所吃的蛋挞其实真正意义上应该是中国人创意的美食产品 ^o^/)


到了40﹑50年代,中国发生战争(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),做蛋挞的师傅来相对稳定的香港发展, 把制作技术也带入香港。蛋挞经香港人再改良,成为香港独有的港式蛋挞。尝过的人从此都爱上这口。香港多间蛋挞店驰名中外,外国人到香港必定尝尝香港蛋挞。蛋挞随着香港政府确认,于2014年6月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第5.33项。(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小数点,但是就是很厉害的样子)


相信童鞋们还听说过葡式蛋挞。葡式蛋挞最早由19世纪葡萄牙里斯本贝伦区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发明,1989年,英国人安德鲁·史斗将葡式蛋挞带到澳门,改用英式奶黄馅并减少糖的用量之后,随即慕名而至者众,并成为澳门著名的小吃。1989年安德鲁在路环挞沙街一号开设安德鲁饼店,是葡式蛋挞的鼻祖。其后其分店开至两岸三地、日本、泰国、菲律宾及韩国,且仿制者不少。他与太太玛嘉烈1997年离婚后,太太则以玛嘉烈之名(玛嘉烈饼店)在澳门半岛经营一店,后来又和肯德基合作推出套餐。


【小科普:“蛋挞效应”指“经由病毒式行销,使得人人认为可以轻易学习某个产业技术,但实际上却没有考虑到实际需求,造成产业在短时间内出现繁荣,但却很快衰退”。别称“葡式蛋挞效应”。(澳门玛嘉烈饼店的葡式蛋挞在1990年代为台湾掀起一股蛋挞热潮,但是在千禧年开始衰退,只剩肯德基持续在贩卖葡式蛋挞,而一般面包店则不再制作葡式蛋挞(难倒这就是kfc蛋挞贵的原因?)】。

以上便是蛋挞的前世今生,以后吃蛋挞的时候顺便还可以给伙伴吹一下。


那么作为香港人的「地道三宝」之一,闻名中外的港式蛋挞为什么如此使人着迷?


甜度适中(製造蛋浆的材料比例合适)、酥皮香脆鬆化(超过 100 层酥皮)、曲奇皮蛋挞口感极佳(外脆内软)。


但是,香港人对蛋挞的钟情,也可能是上一代延续下来的情怀。早期香港人的食物种类不多,蛋挞可算是最普及的美点。不论茶餐厅、高级食肆或大酒店的高档西餐厅,都可以找到蛋挞。对劳苦大众而言,一件新鲜出炉的蛋挞,曾几何时就是一日辛劳或午间小歇的奖赏。时光虽然会消逝,但传统蛋挞历久不变的味道、情怀永远不会老。


除了传统的蛋挞,燕窝挞、芝士挞、抹茶挞等新式品种也接踵而来。


当然也可以尝试在家自己制作美味的蛋挞!


如今,消费升级大环境下,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。在科技的支撑下,国内食品工业从手工走向自动化,智能化设备进一步优化了复杂的食品加工流程,提高了加工质量,成为食品行业发展新动力。


恒匠智能尤其在食品工业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案例。使企业实现个性化、多品种、多批量的生产模式,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、 改善产品质量、提升安全水平,在生产线中大量使用智能控制技术和机器人技术,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,最大限度减少后道工序 中人工的数量。


恒匠智能,专注食品智慧化工厂解决方案!